學會與童年的自己、與不完美的自己、與原生家庭、與癥狀“和解”能夠增進我們的心理和諧,幫助我們走出心理亞健康的狀態。
最近在追《女心理師》,里面的案例“真實”得讓人動容:用自己的“癥狀”維系家庭關系的尤娜、背負著母親的期待無法做自己靠“暴食”來緩解壓力的蔣靜、害怕被排斥所以不敢拒絕別人的“討好型”人格莫宇……他們很幸運遇到了能夠幫助并陪伴他們走出來的心理咨詢師,然而,作為咨詢師的賀頓也有自己需要面對的人生“困境”?!吨袊擎偩用裥睦斫】蛋灼凤@示,當前有73.6%的城鎮居民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16.1%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除了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懂得尋求專業人員和專門機構的幫助之外,不過分苛求自己,學會“和解”也能夠增進我們的心理和諧,幫助我們走出心理亞健康的狀態。
學會與“童年的自己”和解。當下表現出來的“問題”并不全是由于當下的原因導致的。按照弗洛伊德的性驅力理論,在我們人生的早期階段許多“問題的種子”就已經種下了。人格發展的不同時期,通過身體的不同部位獲得滿足,如果這種滿足被過分限制或者過度滿足所引發的沖突和焦慮就會出現“固著”,延續到下一個階段。0至1.5歲口唇期的“固著”可能會導致成年后的進食障礙或口頭嗜好,比如尖酸的諷刺;1.5至3歲肛門期的“固著”可能會導致成年后的性障礙或邋遢;3至6歲性器期的“固著”可能會導致不當的性別角色行為。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執著于解決“當下”的問題時,是無法從當下得到解決的。我們能做是重新認知和解構童年經歷,與童年的自己和解,用成人的視角去審視問題,用成人的能力去應對問題。
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我們有許許多多做選擇的機會,但是出生在怎樣的家庭,有怎樣的父母卻是無從選擇的。家庭的結構類型、教養方式、家庭氣氛等等都會對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產生重要作用。許多個體的問題,雖然表現在個體身上,但其實是個體所處環境和關系的“映射”,是為了應對所處家庭系統中的問題所做出的“聰明”的防御。某個青春期女孩出現強迫性順序洗澡的問題,只要聽見浴室外的聲響,洗澡的“程序”就會被打斷,所有程序就都要從頭再來一遍,所以經常會洗兩三個小時。但經過咨詢卻發現,其實女孩在無意識中用這樣方式逃避會打罵教育的父親,畢竟沒有父親會在女兒洗澡時沖進浴室。因此,許多心理健康問題,看似是問題,實則是我們潛意識中做出的應對外部環境“最好”的選擇,并切切實實的從中得到了“好處”。所以,學著與原生家庭和解,用系統的視角重新審視問題,厘清原生家庭和個體自身的邊界。
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身的是非標準、價值觀念和社會理想,這也是父母、老師和重要他人所教導和示范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我們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所以,當我們很累、穿著高跟鞋,沒有給老人在公交車上讓座時我們會受到“良心”的譴責,讓我們羞愧;希望我們能夠達到完美的標準,所以當我們在比賽中失利、在工作中拖延、在生活中偶爾想“躺平”時,我們會自我苛責,說我“應該”做得更好的。但完美的標準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鴻溝,我們可能都擔負不起這種“超現實”的完美標準。所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與他/她和解,告訴自己我就是不完美的,我可以不那么完美,個體內部的心理沖突就會更少一些。
學會與“癥狀”和解?!绊樒渥匀?、為所當為”,對不能被自己的力量所左右事情,不逃避,順其自然地接受,以行動去做應該做的事。對于自己的心理“問題”或“癥狀”,不要當作異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我們的注意力和心理感覺之間有著交互作用,想要努力排除“問題”或“癥狀”的本身就是對“問題”或“癥狀”關注,反而會引發內心世界的激烈沖突。我們應該把自己從反復想消除癥狀的泥潭中解放出來,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癥狀,而是,應該學會與“癥狀”和解,學會帶著癥狀像健康人一樣去生活。
轉自中國大學生在線 于文華 河北師范大學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